2023年经济展望:通胀的内外错位为政策加力提供了窗口期
文丨张涛、年经内外路思远(中国金融市场部,济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与海外多国通胀持续高企不同,望通为政我国的错位策加物价情况继续保持着平稳态势。例如,力提10月份CPI和PPI同比涨幅分别为2.1%、供窗-1.3%,口期相应前10个月,年经内外CPI累计同比涨幅2.0%,济展较上年提高了1.1%,望通为政而PPI累计同比涨幅5.2%,错位策加较上年下降了2.9%。力提与此同时,供窗欧美多国的口期通胀涨幅依然位于高位,即便是年经内外多年处于通缩的日本,其CPI涨幅也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3%的水平。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经济面临了阶段性 “外胀内缩”的通胀局面。
除了当下通胀存在的内外差异之外,实际上内外通胀的中长期表现与边际变化更需要格外关注。为此,我们选取了日本、德国、美国与中国作为样本,观察比较的重点确定为疫后复苏前后两个阶段的情况,数据范围为新世纪以来。
首先,在疫后复苏之前,各国基本没有面临持续的通胀压力,而日本还持续面临通缩压力,2001-2020年期间,日本CPI环比均值仅为0.01%,对应着CPI年涨幅也仅为0.12%,而美国和德国CPI涨幅温和。中国的通胀环比均值为0.2%,年涨幅为2.4%,属于标准的合意通胀水平,相应中国对外部而言,保持了正的利差水平。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2001-2020年期间,中美德日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值为3.53%、3.18%、2.35%和0.88%。
其次,疫后复苏阶段,海外的通胀压力快速攀升,而中国通胀反而回落。2021年至今,虽然欧美的货币政策出现了方向性的重大调整,而且紧缩力度也不断加强,但截至目前,德国和美国的年涨幅仍分别高达8.99%与7.7%,反映出通胀压力的巨大。而日本在坚守宽松货币政策不变下,其CPI环比涨幅均值也较前期扩大了36倍至0.18%,对应年涨幅为2.18%。我们的货币政策在保持中性取向的同时,已经采取了降息等逆周期调控措施,但我们的CPI环比涨幅反而降至0.15%,相应年涨幅也回落至2%以下(1.81%),反映出经济阶段性下行的压力。
当然海外普遍的高通胀始终令我们对加力政策可能带来通胀,存有顾虑。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海外需求过热不同,我们主要还是面临总需求紧缩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需求紧缩甚至还起到缓解海外通胀的作用——中国需求的紧缩缓解了海外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例如,从美国进口价格涨幅与中国进口增速的同比关系就反映出了此点。
所以从通胀机理上而言,即便是在后期政策推动下,中国的总需求重新回到扩张状态,由此带来的通胀压力,也将通过“挤出效应”率先反映在海外,即中国需求的抬升通过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传导机制,对海外需求形成挤压。而在前期紧缩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的推动下,海外需求应有所下滑,届时也同样能起到缓解通胀的作用,就像咱们现在承担的角色类似。
综上,从当前和中长期通胀的内外比较来看,通胀暂不会给我们的宏观逆周期调控形成太多顾虑,反而疫后复苏阶段反映出来的通胀中长期边际变化需要我们格外关注,一定要防止总需求出现意想不到的下滑。因此,政策层面还需继续增加稳经济力度,并持续提升政策效率,至于说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则会因内外需求的错位得到缓解,而不应成为政策加力的掣肘。
鉴于目前通胀的内外错位为政策加力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有别于往年,我们把政策篇作为2023年经济展望的首篇。
- ·北京朝阳区:继续减少流动,非必要不出本小区,就近核酸检测
- ·钢铁水泥产量下降工业投资却上升?统计局:经济发展驱动力有很大变化
- ·约翰逊将首访印度,想要全面拉拢有些难
- ·易方达蓝筹基民瑟瑟发抖!“顶流”张坤亏6.5亿踩雷招商银行 疑似高管被查 早盘大跌8% 公司回应:无法解答
- ·银保监首席风险官:鼓励消费金融机构引入外资
- ·工信部:抓实落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
- ·会员需邀请好友助力才能解锁新剧集,优酷VIP看剧也要找好友砍刀
- ·京东上海华石营业部恢复运营
- ·英特尔芯片代工业务负责人将离职
- ·涨停板复盘:创业板指涨超1% 半导体、养殖板块爆发
- ·邦达亚洲:多重利好因素加持 美元指数延续涨势
- ·韩国候任总统将派人赴日 一个问题“瞩目”
- ·“中国药都”樟树探索打造中医药“生态圈”
- ·全球影像产品消费数据统计出炉!单反和微单“药丸”?
- ·工信部:建立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日调度机制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在京举行 审议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