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理财扎堆“过中秋” 长期固收类产品唱主角
转自:证券日报
又逢中秋佳节,过中秋多家银行、中小扎堆主角理财公司推出面向客群的银行中秋相关理财产品。
节假日期间,理财类产《证券日报》记者通过走访北京地区银行网点、长期电话咨询、固收App查询等多种方式了解到,品唱相较往年,过中秋今年诸多大型银行对推出“中秋档”理财产品的中小扎堆主角热情不高,而地方性中小银行则出于积极揽储的银行目的较为积极。综合来看,理财类产已经推出的长期“中秋特供”理财产品类型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期限较长,固收难觅超短期产品。品唱
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
今年教师节与中秋节同日,过中秋有银行和理财公司推出了“中秋节专属”理财产品。中国理财网显示,截至9月12日,在售的中秋专享理财产品共7只,均为固定收益类产品。
其中,工银理财及农银理财共推出了3只“中秋特供”理财产品,分别是工银理财·鑫享私银尊享固定收益类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中秋专属22GS6870)、工银理财·鑫享固定收益类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中秋专属22GS5610)以及农银理财“农银匠心·灵珑”ESG主题第10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团聚中秋)。从产品期限类型来看,分别为3个月至6个月、3个月至6个月、1年至3年,投资性质为固定收益类。
记者通过多渠道梳理发现,大型银行对推出“中秋特供”理财产品的态度较淡。多数大型银行在中秋节更偏向于推出符合节日氛围的礼物及满减活动。
“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大型银行机构对于节日理财产品发行的热度下降。”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资管新规后,监管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包括理财产品销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另外,要求理财产品宣传要讲究适当性。
中小银行较为积极
不过,不少地方性中小银行对于中秋专属理财活动显得较为积极。上述7只在售的中秋专享理财产品中,其余4款“中秋特供”理财产品均为地方性中小银行推出,包括华融湘江银行的融智理财富盈系列(净值型)22067号理财产品(中秋节专属)、长春发展农商银行的“发展财富系列”2022140期(中秋特供款)、乌鲁木齐银行的金雪莲系列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2022年第60期中秋节专享、浙江临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丰收信福2022年第123期封闭式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中秋特别款)。综合来看,中小银行推出的中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普遍在3%至4.6%之间,且投资期限均较长。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不少中小银行推出了中秋专属理财活动。例如,阜新银行推出的2022年第111期中秋专属理财,投资期限为365天,业绩比较基准4.05%;公布的中秋理财日历显示,长江精益人生净值型9个月定开2022年第4期产品,起购1万元,业绩比较基准3.80%—4.60%,周期为280天;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金港湾瑞享12号B款,1万元起投,业绩比较基准为3.18%,投资天数为364天。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小银行在拓展多元化收入方面持续探索,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银行就理财产品开展节日营销,正是其锐意进取的一种折射。”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中秋理财产品难觅超短期产品。投资者张先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在问了不少银行,超短期中秋理财产品很难找到。”
对此,苏筱芮表示,超短期理财产品难觅并非C端没有需求,而是来自于供给端,一方面是由于其流动性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则是机构响应监管、加速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的表现。”
“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背景下,‘保本’成为历史,虽然节日专属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略高于同期产品,但需要注意,该指标并非衡量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唯一标准,即使风险等级相对较低的产品,也存在‘破净’的可能。”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建议,投资者对于闲钱的假日理财,可以选择期限灵活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并注意提前申购,以享受到假期收益。
- ·马斯克透露特斯拉亚洲建厂计划 并称韩国是首选投资地之一
- ·上海警方破获多起买卖涉疫通行证案,缴销毁伪造通行证50余张
- ·上海急诊告急,急在哪里
- ·上海益丰大药房一分店发“疫情财” 高价销售食用油等生活物资
- ·上海大豫园片区建设拉开帷幕:串起外滩金融集聚带和淮海路、新天地
- ·港股再失20000点大关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重磅发声
- ·清华校友捐赠教室,留言句句气场爆棚
- ·刘元春:中国社保体系不健全,难以发挥经济减震器作用
- ·商务部:坚决反对美方限制半导体相关物项对华出口
- ·比特币跌至3月来新低 分析师:还要再跌!
- ·快讯: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站上6.58关口 续创去年4月以来新低
- ·张伯礼解读:对于老年感染者,中医药采取了什么救治方案?效果如何?
- ·深度捆绑“鸡精”的太太乐能做好酱油生意吗
- ·17款理财APP被通报违规!银河证券等多款券商软件在列
- ·新加坡3月核心通胀率2.9%,创十年新高
- ·海关总署:去年实际扣留进出口侵权嫌疑货物近8万批 跨境电商渠道成执法重点